渔药行业的蓬勃和混乱,某种程度上跟水产养殖产量的提升不无关系。之中的逻辑是,养殖户追求效益,想方设法提高养殖密度,势必需要增加饲料投喂量,直接的后果便是造成水质变差,鱼病增多,此时的主要解决办法离不开渔药——这是广义上的说法,包括治疗鱼病的药品,因为疾病较多,过去几年也让渔药企业得到发展的机会;另一种就是非药品范畴的渔药,比如水质改良剂等调水产品也得到了发展。
渔药按照传统被划分为杀虫制剂、消毒杀菌剂、内服药和水质改良剂四个方向。对于杀虫制剂和消毒杀菌剂两个板块,优默生物的专家团队认为对症下药是一件麻烦的事,因为养殖品种多,不同养殖品种对药物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
在消毒杀菌剂方面,海淡水养殖品种致病菌的病原太多,同一种消毒杀虫制剂能不能对不同致病菌有同等的杀伤力这个问题也值得关注,必须关注杀菌剂对病毒的作用有多少,因为病毒具有水平传播的特性,应该明确哪种药物对水平传播的病毒有杀伤作用。
2004年新的《兽药管理条例》开始实施,2005年地标升国标,明确了渔药的定义,这也让很多渔药企业只能走水质改良剂一条路可走。
质改良剂大多成忽悠
水质改良剂在市面上的产品70% 都是虚假商品。想要真正做到调水质,最少需要三种东西,但是市面上很多水质改良剂里面的成分是没有效果的,比如真正的日本EM菌是85种菌复合而成,而市场上只含有2-3个菌种的也叫做EM菌。
水质改良剂发展迅速各企业观点不一
养殖户的用药意识比以前加强很多,所以渔药的销量一年比一年大,大大小小的非药品公司成立了很多。现在的养殖户认为不使用药物,产量就无法提高,无法盈利,这也是渔药销量一年比一年大的原因。传统的养殖户都是以治疗为主,而这两年养殖户的保健和预防意识比以前加强很多。
水质改良剂发展快,根本在于国家没有一个衡量标准。水质改良剂市场已被做乱,大部分成了忽悠养殖户的工具。所有的药物要解决的都是让生态系统平衡的核心问题,水质改良剂的原因在于批准一个兽药太难,所以只能走非药品这条路,而非药品全部划分在水质改良剂里,养殖户不知道买的到底是杀虫制剂、杀菌剂还是抗生素。
部分水质改良剂或将走向原料化
水质改良剂企业泛滥成灾,一个厂家的年销售额能达到30-40万元,但成本只有5-10万元,这个厂家实际上是只有一个人在负责采购、生产、销售。原料简单,技术简单,有些水质改良剂个人就能生产,这是最基本的原因。
药企经营出现特色化
虽然从目前的渔药市场来看是外相混乱,从走访的情况来看,很多渔药企业都已经有了自己发展的方向,各家的特色化正在逐步显露。渔药企业该做的事情是治鱼,渔药的作用是治疗鱼病,渔药企业也应该做这件事。渔药是一个必须的存在,但是技术服务才更能够体现价值。
自从国家将地标升为国标,渔药就跟保健品的区分开始明确,如果没有鱼病的出现,渔药便没有销量,而保健品则在养殖过程中一直被需要,这是渔药企业向保健转型的原因。目前真正做药的都不局限于病,现在跟养殖户谈保健他们都能理解。”
纵观当今现状,鱼塘的水质极不稳定,反复不定,有时是因天气不正常引起短时间内水质变化,但有时是"朝红夜绿"的一种水质"活化"的正常表现,如果去找销卖水质改良剂的,会一股脑的给你配这样调水的又配那样解毒的(有时买鱼药时也相似),一算下来,有时几百上千元就很简单的就"开支"了。
殊不知,如果是因天气原因引起短时间内水质变化或"朝红夜绿"(不是指水质确实恶化那种状况),有时上午出现但下午就恢复正常了(这种现象在春季和秋季常见),因为,水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统,有时它会自身调节自己的生态系系,在这种情况下投施水质改良剂就有点得不偿失,并且还有可能打破打乱水体自身调节的步骤。同时,还有一种状况是,有时在水质改良剂投施后,水质反而更加不良,鱼儿更受不了了,可能就与"打破打乱水体自身调节的步骤"有关。
当然,水质确实恶化引起严重缺氧或生病,那就另当别论了,就应该按照调理水质入手,施用真正有效用的调水药了。另外建议,在水质恶化时,对于效果低下的调水药时,加开增氧机有时比用调水药的效果还好些。
据了解,有的渔场一年的买药(含水质改良剂)的资金占比很大,就达一两万元或几万元甚至还多,有时一年下来养鱼略有的一点微簿利润可能就花在这些地方了,这种现象须深思。
版权所有优默(杭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浙ICP备19035223号-1